close
  yeswedo在他的Blog上發表了一篇「MSN對話框後的假象:To See is To Believe?」談MSN顯示狀態與其背後的行為動機,寫得相當有趣生動,我也不得不承認我有時候也會做做這種事。其實這算是一種「網路欺騙(Online Deception)」,當然這裡的欺騙不是叫你要給我你的帳號密碼身份證字號或是線上轉帳多少錢給我那種「詐欺」,而是像我們偶爾都會做的小小的、無惡意的謊言或是善意的謊言(white lie),明明你在卻要告訴大家你不在,明明閒到一個不行,卻要讓大家以為你很忙。


  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一篇研究,在討論網路欺騙的現象(prevalence)、動機(motivation)與情緒(emotion)。這份研究結果發現,大部份受訪者都「相信」網路欺騙的行為相當盛行,卻很少有人承認自己會在網路上欺騙他人,這種樂觀偏差(optimistic bias)相當有趣,大家都認為「別人家的小孩都可能會學壞,但是我家小孩不會」、「別人都會在網路上騙人,但我不會」。此外,承認會欺騙他人的受訪者呈現出網路使用頻率較高、年紀較輕及電腦能力較好的趨勢。大部份進行網路欺騙的人動機主要為「有趣(play)」與「個人隱私的擔憂(privacy concern)
」。其中為了有趣而欺騙他人者對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道德標準有落差。

  除了為保護個人隱私與身份認同外,為了「有趣」的因素而進行的欺騙,通常擁有不同的道德標準,這個落差也揭示了何以受訪者認為網路欺騙相當盛行。換句話說,在現實生活中跟某人話不投機藉口閃人會覺得自己在說謊,在MSN上聊不出個蛋來藉口閃人,卻不覺得自己在說謊-網路欺騙與現實世界的欺騙對網路使用者而言具有不同的意象。就如同前面所提的樂觀偏見(optimistic bias),大部份受訪者雖然相信網路欺騙相當盛行,但卻覺得除了自己不會在網路上欺騙他人外,也不會受到他人欺騙。

  至於
網路欺騙者的情緒研究,則未出現顯著的結果,這可能代表欺騙者欺騙他人時未有特別的情緒反應,也可能來自於問卷設計的偏差,無法解釋受訪者真正的情緒反應。也許可以問問自己,在MSN上欺騙他人時,自己有沒有什麼情緒變化?


附上研究出處:
Avner Caspi & Paul Gorsky. Online Decption: Prevalenc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Vol.9, No.1. P54-P59.



延伸閱讀:

MSN對話框後的假象:To See is To Believe?

「我MSN, 故我存在!」-從MSN顯示狀態來談網路自我存在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lantis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