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風簷展書讀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張Bossa Nova的經典專輯是在前幾天逛唱片行時買到的,最早的版本出現在1964年。

  60年代,The Beatles風潮狂燒不止,全球邁入四人的狂熱崇拜,Jazz的無力與頹廢感
漸被遺忘。Saxophone手Stan Getz到巴西尋求新的作品,遇上了Antonio‧Carlos‧Jobim
,遇上了Joao Gilberto,遇上了,Bossa Nova。

  Bossa Nova的樂風、起源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無限網海中搜尋。

  專輯中,最經典,也是所有Jazz歌手必唱的The Girl From Ipanema。據說,是Jobim
在Ipanema海邊每天看到一個「辣妹」走過海灘所寫下的詞。由巴西的MPB歌手(巴西全域
歌手)Joao Gilberto演唱葡萄牙文版,為了適應美國大眾,則由他的妻子Astrud Gilberto演
唱英文版(Joao不會英文)。也因此,Bossa Nova在美國掀起了Latin Jazz風潮。

  我愛Joao的聲音就如同我愛Astrud的聲音一樣多,即使我聽不懂葡萄牙文,它那輕柔
又帶慵懶的曲子,風味獨特的葡萄牙文唱腔,簡單又服舒,不難想像在1963年Ipanema的
海邊,那個搖曳生姿的少女走過海灘,Jobim坐在小酒館裡,喝著酒抱著吉他吹著海風注視
著少女的那一幕。

  比起Joao,Astrud的歌聲更多了點慵懶與輕柔,少了點海風的吹拂。仿彿這次Ipanema
的少女多了點心事,也多了點淡淡的憂愁。多了點,心不在焉的風姿。

  Stan Getz的Saxophone也不容忽視,輕柔簡單的吉他刻劃出Ipanema Girl的美妙身影,
遠沉醉的Saxophone描繪出Ipanema Girl令人心嚮的美麗容顏,更道出了Jobim的沉醉。

The Girl From Ipanema

Tall and tan and young and lovely
The girl from Ipanema goes walking
And when she passes, each one she passes goes "a-a-ah!"
When she walks she's like a samba that
Swings so cool and sways so gentle,
That when she passes, each one she passes goes "a-a-ah!"
Oh, but I watch her so sadly
How can I tell her I love her?
Yes, I would give my heart gladly
But each day when she walks to the sea
She looks straight ahead not at me
Tall and tan and young and lovely
The girl from Ipanema goes walking
And when she passes I smile, but she doesn't see
She just doesn't see
No she doesn't see......

atlantis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宴》,李安打出國際的第一部片。

  一般來說,電影的主旨通常會針對一、二項主題進行探討,但是在《喜宴》中
我們可以看到同時有許許多多的主題在電影中穿插(如父權社會問題、同性戀認同
問題、東西合併的衝擊,甚至包含中國人習俗問題),然而卻又不會讓人感到雜亂
無頭序,單以電影中所觀察,就以下幾個層面描述:

  技術層面:從鏡頭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攝影機在角度的運用上
,主要保持著「平行視角」的基調。在電影概論課中所學,我把它解釋為「一來傳
達劇中人物的平凡-這些事件是發生在你我週遭的,再者也是保持鏡頭的客觀面-
人物沒有對錯,這也不是對錯分明的世界,一切取決於你的觀念。」

  在打光上,可以發現,當偉同和Simon在一起時,Simon臉上的光遠比偉同亮
得多,尤其在黑暗的室內,我們常常是看不到偉同的臉部表情的;我覺得,這其實
是象徵著偉同和Simon對同性戀認同及家庭背景的觀念差異。比起Simon,偉同對
自己身為同性戀者的身份,算是非常保密的,甚至還得為此寫些徵友信件最後還得
假結婚以應負父母的期望。從打光中,可以看得出來,他身上背負著巨大的負擔,
性格相較之下,也比其他角色憂鬱、沉寂一點。

  配樂方面,我們大部份聽到的多是較輕鬆、恢諧的曲調,然而和場面構圖合併
起來後,我們又可以感受得到在這帶點逗趣的曲子中所展露出來的緊張與不安。

  劇情層面:這樣的劇情在現在並不算新穎,但是細想這是1993年,也就是離現
在約十年前的電影,這樣的情節架構算得上是有創意的了。在細部安排上,堪稱一
絕,沒有一處無用處。我認為需要特別強調的地方有幾處,像開始沒多久,Simon
出門倒垃圾,另一位同性戀友人經過,彼此間親密的以親吻臉頰的方式打招呼,卻
引起鄰居的側目。明顯的顯露出,即使在民風開放的美國,同性戀者的社會認同問
題仍然還是根深地固的。

  此外,整齣戲的重點「喜宴」更是一絕,完完全全把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缺點表
露無疑,李安藉由外國人的口中,說出了帶著諷刺的話語:「我以為中國人都是很
柔順、沉默和數學天才」,李安本人更是插一角,扮演起食客,以即玩笑又尖銳的
話語「這是中國人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替這場喜宴下了註解。片中人物甚至有
「跑錯廳而不知道」的,不禁讓人想到余光中的《蝗族的盛宴》一文:「好不容易
三四流人物的發表慾都獲得了滿足,於是蝗族的盛宴開始了。吃吧。吃吧。這才是
婚禮的主要目的。蝗族團團坐定,很有一種『把豐年吃成荒年』的氣概。有些大蝗
蟲更帶來一批小蝗蟲助食,算是一種『吃的教育』,見習見習的意思。好在是先繳
費後吃飯,『自食其鈔』,豈不理直氣壯。『愛河永浴』嗎?聽那幾百張饕餮之聲
,恐怕是在讚美灶神,而不是愛神吧?

食畢。禮成。回家。

『對了,今天的新郎姓王還是姓黃?』」

  在這場戲中,李安將中國文化流於形式、敷衍與無意義完全表現出來,這場喜
宴,就是所有事件中,最大的鬧劇。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偉同向母親坦白時所說的話,「我不希望把自己擔了
二十幾年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差異與
衝突。對中國人來說,獨子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是家族所倚望的對象,然
而這些期待可能其實只是對其造成強大的負擔。在電影中,高偉同說「我多想跟你
們分擔我的快樂、我的痛苦..(略,這是大概啦,我不記得實際對話內容)..,但
是我不能,我怕你們會受不了」,在中國社會壓抑了二十來年的人,離開了中國的
保守社會,離開了難以見容的規範,所以他可以放得開了;但是我們又可見到中國
社會環境依然緊跟著他,高偉同說「其實我和Simon我們兩個本來很幸福」,是什
麼樣的社會價值壓迫,讓他搞出這一團亂。

  在結局方面,李安給了人物與觀眾一個Happy Ending,一反父權社會的形象
,偉同的父親反而比較慈愛形象的母親更能接受兒子的性向,也許是出於被迫與無
奈,但是卻也表現出了身為父親形象少有的體諒與明智。

  我認為,看一部電影,不在於它給你什麼,而在於,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很多
時候我們所想的往往並非導演的預期,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
一部電影,讓你在看了之後,能夠思考、能夠有所感,那就是一部好電影了-李安
的《喜宴》就有這個特質。

atlantis9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